GEO优化是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的中文简称,翻译过来是生成引擎优化。其中的生成引擎泛指各种Ai搜索工具以及Ai问答功能;因此,GEO的本质就是通过Ai搜索优化让其回答中显示自己想要推广的信息。
GEO优化的意义
随着Ai搜索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Ai搜索流量与日俱增,正在迅速成为搜索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块新领域,GEO优化应运而生,就像当初SEO针对传统搜索引擎的情况一样。
Ai搜索通过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 LLMs)输出内容。人们不再局限于过去那样,完全靠自己搜索、理解互联网上的信息,最终得到答案,而是由Ai直接给予整理好的解答。
对于大部分的问题,Ai搜索方式无疑更加方便省事,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使用Ai搜索。
下面的图表是国外专业机构的预测图,对比传统搜索流量(蓝色)和 Ai搜索流量(红色)在不同年份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24年,传统搜索流量是碾压Ai搜索流量的;一直到2027年,双方的差距才有明显减少;再往后就会出现双方持平,甚至Ai搜索流量超过传统搜索流量的局面。
在更远的预测中,到2035年往后,Ai搜索流量和传统搜索流量将会达到一个7比3的长久持续状态。
最近数月的研究记录也表明了Ai搜索增长的迅猛势头:
Ai正在改写网络搜索流量格局,如果你不想掉队,那么就该趁早重视起GEO优化。
GEO的工作原理(对比传统搜索引擎与Ai生成引擎)
既然GEO是针对Ai搜索的优化,那么GEO的工作无疑是围绕着Ai搜索来进行的。Ai搜索跟传统搜索引擎区别很大,不同于传统搜索引擎列出大量网站的方式,Ai搜索工具能够为用户生成详细、有条理的直接建议或者答案。以下是传统搜索引擎与Ai生成引擎的详细对比:
维度 | 传统搜索引擎 | Ai生成引擎 |
---|---|---|
工作模式 | 通过爬虫抓取全网网页,建立索引库,依赖关键词匹配和算法排序返回结果。 | 先通过检索获取精准信息,再通过大语言模型(LLM)理解语义、整合信息,生成自然语言答案。 |
数据处理 | 对原始网页数据进行结构化索引,依照算法理解内容,通过关键词、链接权重等特征排序。 | 大模型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逻辑整合、冗余筛选,甚至结合常识推理补充细节。 |
依赖基础 | 依赖爬虫覆盖范围、索引更新速度、排序算法(如 PageRank)。 | 依赖检索引擎的精准度 + 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如逻辑推理、多轮对话)+ 训练数据质量。 |
结果形式 | 以网页链接列表为主,附带标题、摘要、URL,需用户自行筛选信息,点击感兴趣的网站查看。 | 直接返回整合后的自然语言答案,通常分点、分步骤呈现,同时标注信息来源,支持 “一站式” 获取结论。 |
信息密度 | 结果分散在多个网页中,用户需自行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易出现重复或冲突内容。 | 大模型对多来源信息去重、校验、逻辑串联,呈现结构化结论(如对比、总结)。 |
可读性 | 依赖网页原始排版,可能包含广告、无关内容,阅读成本高。 | 答案经过自然语言优化,符合人类表达习惯,复杂概念可通俗化解释(如类比、举例)。 |
交互方式 | 以单次关键词查询为主,不同查询之间无联系,缺乏上下文记忆。 | 支持多轮对话式交互:可基于前序问题追问(如 “为什么?”“具体步骤?”),模型能理解上下文逻辑。 |
复杂问题处理 | 对多条件、多逻辑的问题(如 “如何用 Python 爬取数据并可视化?”)支持不足,结果零散。 | 能拆解复杂问题,分步骤解答,甚至补充前置知识(如先解释 “爬虫基础”,再讲 “可视化工具”)。 |
语义理解 | 依赖关键词字面匹配,对同义词、歧义句、模糊需求识别能力弱。 | 基于大模型语义理解,支持自然语言提问(如口语化表达、长句需求),能识别隐含意图。 |
个性化适配 | 基于用户历史搜索记录推荐相关内容,但对 “千人千面” 的深度需求(如不同知识水平用户)适配有限。 | 可通过对话感知用户知识背景,动态调整答案深度(如对新手简化术语,对专家补充细节)。 |
时效性 | 依赖爬虫更新频率,实时事件(如突发新闻)可通过 “实时搜索” 快速抓取最新网页。 | 依赖检索引擎的实时数据(如接入实时爬虫),但部分 AI 模型依赖训练数据(可能滞后),需明确标注信息时间。 |
广告干扰 | 普遍存在竞价排名广告,部分结果与需求关联性低,需用户识别 “广告” 标识。 | 部分产品广告较少(如专注体验的 AI 搜索工具),但商业化后可能引入精准广告(基于语义理解的推荐)。 |
Ai的回答内容取决于其LLM大语言模型的运行逻辑。但,无论是哪种Ai搜索工具,它都需要有基本的资料来供它汲取与分析,不可能凭空给出答案。Ai会分析大量资料数据,匹配能够对得上号的内容,然后通过自身”思考“给出最终回答。
而,GEO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想要推广的信息(如企业、品牌)尽量能够出现在Ai的最终回答里。这样,相关的用户就能看到推广信息,达到营销的目的。
GEO会取代SEO吗?
在具体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的是:早在Ai出现之前,每次Google有了一次重大更新,就会有人跳出来说:SEO凉了之类的话。现在有了GEO,肯定也少不了出现此类论调。在我看来,能够说出这些话,只能表现出说话之人的相关知识浅薄。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
首先,SEO的存在基础是传统搜索流量。任何人都是要活在当下的,而2025年当下的情况是:传统搜索流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乃至后面的2026年、2027年仍然如此。
其次,哪怕未来Ai搜索流量超过了传统搜索流量,那也是共存的状态;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关系。
最后。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的流量格局怎么样,SEO 和 GEO 没人逼着你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两者可以相互协同,共同提升企业的在线可见度和营销效果。通过 SEO 优化,可以让网站从搜索引擎获取源源不断的流量;而 GEO 优化则可以让企业在 AI 搜索领域获得额外的曝光和推荐,进一步扩大客户覆盖范围。
维度 | SEO(搜索引擎优化) | GEO(生成引擎优化) |
---|---|---|
优化对象 | 网站在传统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流量 | 生成式 AI 模型的输出结果 |
目标受众 | 所有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取信息) | 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的用户(通过提问 / 指令获取生成内容) |
需求分析 | 通过关键词解读用户搜索意图 | 通过提示指令解读用户生成需求 |
核心逻辑 | 满足搜索引擎的算法规则,提升网站 “可见性” | 通过投喂内容与增加信息源,提升目标推广信息出现在 AI 生成内容中的机会 |
技术需求 | 网站优化(站内优化和站外优化) | 投喂匹配行业需求的内容以及制造高质量信息源 |
效果标准 | 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流量 | Ai 生成内容中出现推广信息 |
生成引擎优化(GEO)怎么做?
无论是哪种Ai搜索,它们的工作原理就是先找出用户搜索的相关信息源,然后通过Ai整合判断,输出一个直接的结果。想要Ai输出什么样的结果,你先要能够给它相应的信息来源。属于你的信息源越多,无疑就能加大被Ai发现采纳的几率。
于是,有人想走捷径了,也就是目前外贸推广市场的站群套路。教你用自动建站软件多建网站,加大被发现几率。你就想想看,这种自动生成的低质量网站,没有权重流量,相比那些已经建立多年,在互联网中表现良好的高质量网站,这两种类型的信息源,换成是你,你会采纳谁?你要知道,Ai就是模拟人类逻辑思维的产物。
另外一点就是,你投喂的内容要能符合Ai搜索需求。否则,就好比用户问的是苹果的营养价值,而你发了大量香蕉的营养价值,发的再多,Ai也不会采用你的内容来回答用户。
GEO优化体系本质核心:内容满足Ai搜索需求 + 充足的高质量信息源提供内容 = 高概率被Ai搜索结果采纳引用
我方的外贸GEO优化策略就是针对以上原理打造而出的,会系统性地教会你:发布什么样的内容、怎么快速制造内容、怎么寻找高质量平台信息源进行发布。其中具体做法不便透露,感兴趣的话,可以咨询我方。
上面谈到了信息源,其实我们自己的独立站官网本身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信息源,但要注意几点需求。
(一)经过良好的SEO优化
一个经过良好的SEO优化的网站,更容易获取搜索引擎的信任,同样更容易获取Ai的信任。
- 确保你的网站易于识别和抓取:如果你的网站无法被识别抓取,Ai也没办法去引用你的网站内容。
- 访问速度:过慢的访问速度会伤害到用户体验,包括被Ai引用的机会。
- 移动端友好:网站自适应移动端,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Ai搜索工具都看重这点。
- 安全(Https):通过使用SSL安全证书,实现网站Https安全访问,增加自身可信度。
如果想要系统性地了解谷歌SEO方面的知识,可查阅:我方的Google SEO优化知识中心
(二)符合E-E-A-T的内容
E-E-A-T是由Google提出的内容质量评分规则。每个字母的代表含义如下:
- 经验(Experience):在网站内容中加入与内容主题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者生活经验。
- 专业(Expertise):相比普通内容,Google更加青睐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发布的内容。
- 权威(Authoritativeness):在Google搜索结果中,很容易看到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网站,哪怕内容很简单都能排的非常靠前,这就是知名品牌的巨大权威性。
- 信任(Trustworthiness):这是EEAT中最重要的一项,如果用户不信任你的网站,那么无论你的网站SEO包括前几项做的再好,也是白费。
简单来说就是鼓励用户创建有价值的高质量内容。而,高质量内容Ai自然也喜欢。以下是高质量内容的创作建议:
目标 | 说明 | 做法 |
---|---|---|
自然流畅 | 你的内容应该感觉像与朋友聊天,而不是晦涩难懂的讲座。清楚、易懂的内容,有助于 AI 理解和引用。 | 使用日常语言,自己阅读一下,如果听起来生硬,就调整到流畅为止。 |
精通专业 | AI 喜欢权威性。包含数据、专家引述或可信链接的内容更有可能被选中。 | 加入事实或来自可信来源的引述,比如说使用权威平台上的分析数据。 |
易于浏览 | 用标题、短段落将内容分解为易于阅读的一个个部分。 | 不要用一大段文字,甚至一段话到底,每段话建议不要超过五行。 |
直奔主题 | 开门见山,当用户提问时,生成引擎偏爱直接给出答案的内容,不要让 AI 费力寻找。 | 先给出答案,再详细阐述。 |
内容结构 | 帮助 AI “读懂” 你的内容结构 | 添加架构标记(如 FAQ 架构) |
(三)高质量外链建设
高质量外链能够提升网站的可信度。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外链就像是一封推荐信,如果很多个高质量网站都愿意推荐你,那么你的网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被认为是可信的。
Ai搜索依赖的就是信息源,如果你的网站让它觉得足够可信,在相同情况下,网站内容被引用的几率无疑会提升。
另外,包含了你们公司信息的外链页面,本身也可能成为信息源。
更多相关内容可查阅:高质量外链建设指南
不同Ai生成引擎的区别
虽然各类Ai工具平台的底层逻辑基本相同,但就像不同搜索引擎有各自不同的算法逻辑一样,不同的Ai工具平台,其大语言模型与算法存在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信息源采纳引用的区别。
Ai工具平台 | 引用偏好 |
---|---|
ChatGPT | 全网络,注重权威性 |
Perplexity | 注重社群內容 |
Google AI | 受Google搜索引擎算法影响 |
Bing Copilot | 受Bing搜索引擎算法影响 |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搜索引擎公司开发出的Ai工具平台,会受到自家搜索引擎的排名结果影响。这其实很好理解,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生成引擎,他们都是希望把高质量、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搜索引擎经过长期发展,以Google为代表,本身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内容质量筛选机制算法。依托于此,把已经经过筛选的信息内容再让自己Ai工具整理生成结果合情合理。所以,我们在上面说过,如果你的网站SEO做好了,本身就容易成为被Ai采纳引用的信息源,尤其是搜索引擎自家的Ai工具。
采用下述措施,能够帮助网站有更大机会被Ai采纳索引:
项目 | 具体措施 |
---|---|
技术设定 | 确保 robots.txt 允许 Ai 爬虫抓取;提交网站地图;创建静态化 HTML 结构,避免过度依赖 JavaScript。 |
内容策略 | 创建简单易懂的内容,避免过度专业化;确保内容直接回答相关问题,提供简洁明确的答案;采用结构化、有组织的内容格式。 |
如何衡量GEO优化效果
目前尚未有专门用于统计GEO优化效果的权威工具。不同于SEO拥有清晰明确的点击流量这类明确指标,GEO的效果指标难以精确统计。因为,GEO的目标是提升推广信息出现在Ai搜索结果中的几率,目前没有什么方案可以很好地统计看到推广信息的人数或者说推广信息在Ai结果中出现的所有次数。
因此,目前统计GEO优化效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但都不够精准:
方式 | 说明 | 不足 |
---|---|---|
人工搜索 | 自己到Ai工具里进行手工搜索 | 耗费时间,且无法做到持续监控。搜索范围也优先,无法模拟到所有搜索场景与查询内容。 |
品牌提及 | 在SEO工具(如谷歌站长工具 Google Search Console)中查看自身品牌词流量 | 不够精准,部分用户可能直接在Ai工具上直接跳转到网站,而不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品牌词找到官网再进入。 |
链接跳转 | 通过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等工具,查看从Ai平台跳转到网站的流量 | 只能统计跳转到自身官网的流量,无法统计到跳转到其他信息源的流量(多平台发布),且会遗漏品牌查询的流量。 |
综上,目前最好的统计方法是结合以上三种,同时应用,尤其是后两种。谷歌分析中有专门的来自Ai渠道跳转流量的统计:
关键指标:品牌词点击和跳转自AI平台的流量(谷歌站长和谷歌分析工具)、公司信息在Ai回答中的被提及频率(人工查询)。
更多相关内容可查阅:
《谷歌站长工具(Google Search Console)最新使用教程》
《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最新使用教程》
结论
虽然GEO无法取代SEO,甚至目前的流量份额仍然被后者碾压。但,未来会是Ai搜索引擎的时代,单一的SEO策略将无法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营销。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作为新兴的优化策略,为企业在生成式Ai平台中建立强大存在感提供了解决策略。
发表评论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